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视患者的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而异。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以及异位损害。
(一)急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往往是人们在短期内接触含有大量尾蚴的水体所致,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亦可发生于再次感染大量尾蚴的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发病多在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潜伏期大多为30~60天,平均约40天。患者常因游泳、捕鱼摸蟹、打湖草、防汛等大面积接触疫水而感染。其间可出现接触处疫水皮肤发痒或红色小丘疹,咳嗽、胸痛等尾蚴性皮炎和童虫移行损伤的表现。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起病急,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1. 尾蚴性皮炎 多数患者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
2. 发热 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全身其他症状的轻重大致与发热平行。热退后病人自我感觉良好。各种抗生素对血吸虫病发热均无效,而经抗血吸虫治疗后,发热可迅速消退。热型一般可分为3种:①低热型,约占25%,亦称轻型。一般仅下午有不规则的低热,体温很少超过38℃,全身症状轻微,常可自行退热;②间歇热型与弛张热型,约占70%,尤以前者多见,亦称中型。常在午后体温上升,傍晚达到高峰,午夜后降至正常或38℃以内。发热同时伴畏寒、多汗、头昏、头痛等;③稽留热型,约占5%,为重型。体温持续在40℃左右,波动幅度小,可伴有神志迟钝、谵妄、嗜睡、相对缓脉等症状。急性血吸虫病人发热期限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部分轻型和中型病人,不经特效治疗,亦可自行退热,转入慢性期。重型病人一般不能自行退热,必须给予有效的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而导致死亡。
3. 腹部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人还可以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半数以上患者病程中有腹痛、腹泻,每天2~5次,粪便稀薄,可带血和粘液,部分患者可有便秘。重征患者粪便呈果酱状,多伴有腹痛,偶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水。
4. 肝脾肿大 90%以上患者有肝脏肿大,体检可发现肝脏肿大,伴不同程度压痛,尤以左叶为著。半数病人有脾肿大,无压痛。
5. 肺部表现 大多轻微,仅有轻度咳嗽、痰少。体征不明显,可有少许干湿?音。X线胸部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散在性点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部为多。胸膜变化亦常见。一般于3~6月内逐渐吸收消散,未见钙化现象。
6. 肾脏损害 少数患者有蛋白尿,管型和细胞则不多见。
(二)慢性血吸虫病
轻度感染者、急性血吸虫病经过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退热,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轻者无症状,或每天腹泻2~3次。重者可有腹痛、里急后重,同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和劳动力减弱。在流行区,90%以上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处于亚临床状态,不定期出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
1. 无症状患者 无任何症状或体征,常于粪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病人劳动力不受明显影响。
2. 有症状者 主要为慢性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炎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轻度者腹泻,每天2~3次,便稀、偶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常有肝脾肿大,早期以肝肿大为主,尤以左叶为甚。随着病情进展,脾脏渐增大,一般在肋下2~3cm,无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征象。但随病变进展,有乏力、消瘦、劳动力减退等表现。
(三)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重度感染者,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经过较长时期(5~15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在长期、广泛的肝纤维化病理基础上,演变为肝硬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即为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常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或大便不规则、纳差、食后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时有低热、消瘦、乏力,劳动力减退,常伴有性功能减退。肝肿大,质硬,无压痛。脾肿大明显,可达脐下。腹壁静脉曲张。进一步发展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黄疸,甚至出现肝昏迷。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病毒性肝炎而明显加重病情。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1. 巨脾型 患者常主诉左上腹逐渐增大的块物、伴重坠感,一般情况和食欲尚可,并尚保存部分劳动力。肝功能可处于代偿期。脾肿大甚者过脐平线,或其横径超过脐平线,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内缘常可扪及明显切迹。脾肿大程度与门脉高压程度并不一致,胃底、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和脾肿大程度亦不一定呈正比关系。
2. 腹水型 患者诉腹胀,腹部膨隆。腹水是门脉高压、肝功能失代偿和水、钠代谢紊乱等诸多因素引起,约1/3的病人系首次出现腹水后才被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腹水随病情发展逐渐形成,亦可因并发感染、严重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劳累及手术等而诱发。轻型(I度)腹水患者,腹水可反复消长或逐渐加剧长达多年,其腹围多小于80cm,有自发性利尿反应,用利尿剂有良好效应,无低白蛋白血症或低钠血症;中等型(Ⅱ度)腹水患者腹水较明显(腹围80~90cm),能耐受水但不耐钠,对间歇应用利尿剂反应尚好,部分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症,少数病人有低钠血症;重型(Ⅲ度)患者腹围常大于90cm,腹水存在时间常在3月以上,无自发性利尿,对利尿剂常无反应,多数有低白蛋白血症,半数以上患者有低钠血症,可能有功能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对水与钠均不能耐受。
3. 结肠增殖型 除有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肠道症状较为突出。大量虫卵沉积肠壁,因虫卵肉芽肿纤维化、腺体增生、息肉形成以及反复溃疡、继发感染等,致肠壁有新生物样块物形成,肠腔狭窄与梗阻。患者有经常性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或不成形。少数有发作性肠梗阻。左下腹可扪及痞块或痉挛性条索状物。结肠镜检见黏膜增厚、粗糙、息肉形成或肠腔狭窄。本型有并发结肠癌可能。
4. 侏儒型 儿童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后,内分泌腺可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和功能减退,以性腺和垂体功能不全最为明显。性腺功能减退主要继发于垂体前叶功能受抑制,故表现为垂体性侏儒。除有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患者身材呈比例性矮小,性器官不发育,第二性征缺如,但智力无减退。X线检查示骨骼生长成熟显著迟缓。女性骨盆呈漏斗状等。经有效抗血吸虫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垂体功能可恢复。此型现已很少见。
上述各型可交互存在。
(四)异位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成虫通常寄生在门静脉系统。若血吸虫寄居或虫卵肉芽肿病变发生于门静脉系统之外,称为异位血吸虫病。血吸虫异位损害常见于急性和重度感染的患者。比较常见的异位损害是肺与脑,其次为皮肤、肾、胃和阑尾等。肺部血管内可有成虫寄生并产卵,大量虫卵沉积,使患者有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大脑血管可有虫卵沉积,致使脑组织软化、水肿,虫卵阻塞脑动脉也可引起周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急性期表现为脑膜炎症状,慢性期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0.07.15
2019.08.15
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