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
1. 成虫 日本血吸虫成虫分雌虫和雄虫,常合抱生活。虫体呈圆柱形,雄虫较粗短,长12~20mm,体乳白色或微灰白色,口、腹两吸盘明显,自腹吸盘以后虫体两侧向腹面弯曲,形成沟状,直延至尾端,称抱雌沟,是雄虫抱住雌虫交配的部位。雌虫比雄虫明显细长,呈线状,雌虫长20~25mm,常居于雄虫抱雌沟内。雄虫在腹吸盘后方背侧,有7个串珠状排列的睾丸,雌虫虫体中部有一椭圆形的卵巢,前方为子宫,后方为卵黄腺。
2. 虫卵 日本血吸虫虫卵平均大小为89μm×67μ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一侧有一小棘,卵壳上常有附着的脏物,虫卵内是一发育成熟的毛蚴,毛蚴与卵壳间见大小不等油滴状分泌物。
3. 毛蚴 日本血吸虫毛蚴平均大小约为99~35μm,前端有一锥形顶突,游动时呈长椭圆形,静止或固定后呈梨形。
4. 尾蚴 尾蚴全长约280~360μm,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部长100~150μm,尾干长140~160μm。尾蚴前端为头器,口孔位于虫体前端正腹面,腹吸盘位于虫体后1/3处,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二)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和童虫等6个阶段(图6-4)。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虫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2 000~3 000个,一部分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另一部分沉积于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肠壁组织中的虫卵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致局部组织坏死,虫卵随破溃组织进入肠腔而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孵化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能主动钻入螺体内,再经母胞蚴、子胞蚴的无性繁殖发育成大量的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体的表层自由游动。人、兽等终宿主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后,尾蚴便很快钻进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成童虫,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最终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寄生,并发育成熟为成虫。雌、雄成虫结伴合抱,交配产卵。这样一个周期即是血吸虫的生活史。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
(三)中间宿主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为雌雄异体、水陆两栖的淡水螺类,外形很像螺丝钉,所以人们叫它钉螺。钉螺长度一般为1cm左右,宽度不超过4mm。钉螺有两种:一种螺壳为褐色或灰褐色,表面有凸起的纵向条纹(叫做肋),这种有肋的钉螺叫肋壳钉螺,一般分布在湖沼地区;另一种比肋壳钉螺略小,螺壳为暗褐色或黄褐色,其表面比较光滑,这种没有肋的钉螺叫做光壳钉螺,一般分布在山丘地区。
钉螺多孳生于冬陆夏水、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的自然环境中。钉螺交配最盛期为4~5月份,9~11月份次之。适合钉螺交配的温度为25℃。一般螺卵产出一个月后即可孵出幼螺。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平均温度13℃时约需30~40天,23℃时20天左右,37℃以上或6℃以下100多天后也孵不出。光照有利于螺卵孵化。钉螺的寿命一般约1年。钉螺需适当的水份才能存活。最适宜于钉螺生活和繁殖的温度为20~25℃,高温和低温都能影响钉螺的活动和寿命。钉螺的分布取决于自然因素,钉螺孳生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全年降雨量都在750mm以上。在有机质和氮、磷、钙含量较丰富的土壤,钉螺密度有增大趋势。此外草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杂草能保持土壤潮湿、调节温度和遮阴等,且为钉螺提供食物。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0.07.15
2019.08.15
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