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环节
1. 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病为人兽共患病,凡是粪便中排卵的感染者或感染动物均为传染源。血吸虫的动物宿主有几十种之多。在家畜中有黄牛、水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猪、犬、猫及家兔等;在野生动物中有沟鼠、黑家鼠、黄胸鼠、姬鼠、野兔、獐、猴、狐、豹等。其中,牛、羊、猪、犬及野鼠为主要传染源。
2. 传播途径与方式 血吸虫病是通过接触传播,即当人、兽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即可感染血吸虫病。人感染血吸虫病的途径主要有生产性感染和生活性感染两种类型。在易感环境从事插秧、田间管理、割运湖草、抢收早熟作物、捕鱼捉虾等生产活动均可引起感染;此外,抗洪抢险时由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次数多、时间长,也易引起感染,甚至群体急性感染。从事洗衣、淘米洗菜、游泳、嬉水等生活活动同样可导致血吸虫感染。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黏膜受染。
3. 易感人群 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农民、渔民、船民常是血吸虫病的高危人群。此外,儿童往往喜欢游泳、嬉水,亦为高危人群。非流行区的人群进入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活动,较本地居民的急性感染发病率为高,病情更重。一般来说凡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人均有感染血吸虫病的可能性。
(二)流行因素
1. 自然因素 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繁殖与气温、水份、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血吸虫毛蚴的孵化、血吸虫在螺体内发育、尾蚴的逸出等均受到温度、光照等因素影响。
(1)气温:我国钉螺分布于1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以南,最适宜钉螺孳生繁殖的气温为20~25℃。尾蚴在水温20~25℃为最适宜逸出条件,低于10℃或高于30℃,尾蚴逸出受到抑制。水温在20~30℃适宜毛蚴孵化,水温在10℃以下或37℃以上,虫卵孵化受到抑制。
(2)水:血吸虫生活史中许多环节都是在有水的条件下完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都有较多的水源,全年降雨量都在750mm以上,洪水是造成钉螺扩散蔓延的重要因素。
(3)土壤和植被:钉螺的分布与土壤和植被有一定的关系,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有利于钉螺的孳生繁殖,如无泥土,钉螺则不能产卵和繁殖。草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有螺必有草,草生长茂盛的地区,钉螺密度较高。
2. 社会因素 除上述自然因素影响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外,诸多社会因素,如环境卫生、经济水平、卫生保健制度、生活方式、流动人口和水利建设等都对血吸虫病流行产生直接影响。
(1)经济状况: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经济来源,人们不得不从事捕鱼、打草等极易造成血吸虫感染的高危险生产活动,感染机会增加。
(2)水利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是控制钉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如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也可导致钉螺的扩散蔓延,引起血吸虫病的传播,造成已控制地区重新出现血吸虫病流行以及流行区范围扩大。
(3)人畜流动:随着经济发展,疫区和非疫区之间人畜流动频繁,加大了传染源管理难度,造成传染源向非疫区及已控制地区输入。
(4)社会制度: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社会制度直接决定着血吸虫病防治进程。建国前,我国流行区居民深受血吸虫病严重危害。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大规模的人畜查治以及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1.12.07
2020.07.15
2019.08.15
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