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我所连续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奖

近年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按照“科技强所、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在省“科教兴卫”和“科教强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所科技人员围绕现场防治工作中的难点与技术需求,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系列研究,为全省血吸虫病现场防治提供了多项新技术、新措施、新模式和新策略,连续获得多项省政府科学技术奖。

梁幼生研究员主持的“大型水利工程与气候变化对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项目,自1988年开始,在总理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经过二十余年研究,阐明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江苏段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明确了受影响的重点地区,建立了重点水域监测预警系统;首次提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输水干线根据纬度可分为“钉螺非适宜孳生地”和“钉螺非孳生地”两类地区的科学认知,指导建立了南水北调地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定量预测了全球气候变暖对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范围、强度和趋势,为潜在流行区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新技术。成果获得了2013年度江苏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

戴建荣研究员主持的“氯硝柳胺新剂型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自2003年开始,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科技厅公益科技专项等的资助下,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研制了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26%四聚·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和连续投药装置,完善了我国杀螺药制剂体系;创制了1%杀螺胺展膜油剂,建立了水面快速杀灭尾蚴的新方法,为高危水域预警响应提供了新技术;研究了新型氯硝柳胺牛血吸虫病防护剂及其应用技术,丰富了家畜血吸虫病预防方法。成果获得了2015年度江苏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孙乐平主任医师主持的“江滩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传染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自1995年开始,经过20年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阐明了流动渔船民和牛在江滩地区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了渔船民集散地粪便无害化公厕、安全用水、渔船民同船血防健康教育和畜主健康教育干预模式;阐明了江滩变迁与钉螺消长规律,提出了有效控制钉螺密度的理论阈值,研制了机械化清障自动化投药灭螺一体机、植物源生物复合杀螺剂--4%螺威和氯硝柳胺快速检测仪等钉螺控制实用新技术;研发了哨鼠疫水智能检测仪和人员上滩智能监测预警器,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和沿江重点区域疫水监测体系;提出了针对不同防治阶段实施重点村、重点环境和重点水域渐进式的血防综合治理新模式,为我国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了精准防控的新路径。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江苏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研究成果共获得发明专利7项,新型实用专利7项,新药证书5张;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1篇,其中被SCI收录49篇,累计被引用2482篇次,其中他引1781次。研究建立的相关新技术、新产品已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技术支撑,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将在我国乃至全球消除血吸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所连续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奖

新媒体平台